113.247.75.* 2016-12-15 09:22:38 |
導讀:劃定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管制界線,嚴守生態紅線和環境容量底線,統籌推進集聚開發、分類保護和綜合整治,促進國土資源開發利用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
尊重自然規律、經濟規律和社會規律,深入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加快研究制定有利于主體功能區建設的配套政策體系,健全分類評價考核體系,推動各地區嚴格按照區域主體功能定位進行開發活動,構建空間有序、生產**、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社會和諧的美好家園。
一、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
樹立空間均衡理念,積極構建平衡適宜的“三區一帶”農牧業發展格局、“一軸兩群(區)”為主體的城鎮化工業化格局,促進產業集聚布局,人口集中居住,城鎮集群分布,提高國土空間利用效率。適當增加生活空間、生態用地,保護好山水草林田湖天然生態,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探索編制省級層面的空間布局“頂層規劃”,在市縣層面積極推動城鄉建設、土地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等規劃“多規合一”,將各類規劃的原則內涵和底線要求,用不同“顏色”疊加在一張底圖上,既保持規劃的協調性、兼容性、互補性,又引導專項規劃發揮各自特有作用,逐步建立從總體到局部、自上而下有機統一的空間規劃體系。
二、強化國土空間用途管制
劃定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管制界線,嚴守生態紅線和環境容量底線,統籌推進集聚開發、分類保護和綜合整治,促進國土資源開發利用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劃定“生存線”,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劃定**基本農田,耕地保有量保持在831萬畝。劃定“生態線”,開展環境功能區劃分,合理劃定自然生態保留區、生態功能保育區、食物環境安全保障區、集居環境維護區、資源開發環境引導區,加快建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劃定“保障線”,保障經濟社會發展所必需的能源資源、重大基礎設施、工業生產及生活居住用地,科學劃定城鄉開發邊界,合理布局工業和城鎮區域,提高國土開發效率。
三、提升重要生態功能區保護能力
加強對重要濕地、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沙漠公園、地質公園、水源保護地以及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嚴格控制人為因素對自然生態和文化自然遺產原真性和完整性的干擾。加強自然保護區保護能力建設,按照保護區的級別、面積、生態區位,整體推進管理機構、管護隊伍、監測體系、基礎設施和科研基地建設。各類保護區原則上只安排國家出資的公益性地質礦產勘查,禁止社會資本進入,探索建立保護區已探明礦產資源戰略儲備機制,力爭自然保護區保護與管理工作走在全國前列。建立保護**野生動植物長效機制,完善野生動植物搶救、保護、繁育、交易制度,支持建設野牦牛、藏羚羊、普氏原羚、雪豹等以旗艦物種保護為主題的野生動物保護區。
全文鏈接:http://zhengce.chinabaogao.com/gonggongfuwu/2016/0Q024Q95201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