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汽車的人都知道,萬向節是汽車上的一個很重要的部件,它的分類比較多,可以分為等速萬向節和不等速萬向節兩大類。
等速萬向節很早已經存在,最開始的是球式等速萬向節,其創造性發展可以追溯到1908年的美國,由一個叫William Whitney發明。其提出利用鋼球和球形窩來代替輪齒傳動,后來弧形滾道原理引導了整體式萬向節的飛躍發展。但是,球式等速萬向節還存在很多缺點。到了1923年,另一個叫Carl Weiss的人在繼承了William Whitney思想的基礎上,克服了“鋼球的位置在同軸軌道上不確定”的缺點,開發了球叉式等速萬向節,但是其帶有自身的缺點:萬向節的鉸接角大約只有30°。
接著到了1927年,福特工程師Alfred Rzeppa為鋼球導向采用了輔助控制裝置,通過帶有分度桿控制的球籠為鋼球導向,這即是球籠式等速萬向節。
在1933年,Bernard Stuber對球籠式等速萬向節進行改進,使得內外滾道球心軌跡發生交叉,隨后問世的Rzeppa萬向節的鉸接角達到45°。
每一個產品,都是由一代代先人的努力改進才會變得越來越完善,萬向節也是如此。
資訊來源:
杭州重傳汽車配件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