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244.71.* 2016-12-02 09:23:42 |
導讀:一是發展生產脫貧一批,對有資源、有勞動力貧困戶要加大產業培育扶持和就業幫助力度,采取一戶一策,一幫一或多幫一的方式,引導貧困戶參與生產、加工、銷售環節,開辟收入形式多元化。
把扶貧作為**的民生工程,把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作為基本方略,堅持精準幫扶與區域開發緊密結合、扶貧開發與生態保護并重、扶貧開發與社會保障**銜接,扎實推進專項扶貧、行業扶貧和社會扶貧,構建政府、市場、社會協同推進的扶貧開發大格局,創新扶貧開發工作機制,增強貧困地區內生動力和發展活力。確保“十三五”期間,在現行標準下232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58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
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堅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貧困原因施策,因貧困類型施策,對癥下藥、靶向治療,努力實現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書記)精準、脫貧成效精準。建立精準扶貧工作機制。按照縣為單位、規模科學、精準識別、動態管理的原則,積極完善貧困村、貧困戶、貧困勞動力建檔立卡工作,建立全省統一、信息共享的精準扶貧信息管理系統。深入分析扶貧對象致貧原因,按照專項扶貧措施與貧困識別結果相銜接的要求,逐村、逐戶、逐個勞動力制訂幫扶計劃,精準落實幫扶措施。加強扶貧統計監測工作,跟蹤監測到村到戶扶貧措施及實施效果,努力為精準扶貧提供真實依據。實施“五個一批”扶貧攻堅行動計劃。一是發展生產脫貧一批,對有資源、有勞動力貧困戶要加大產業培育扶持和就業幫助力度,采取一戶一策,一幫一或多幫一的方式,引導貧困戶參與生產、加工、銷售環節,開辟收入形式多元化。加強職能培訓,實現一戶一人有技能,能外出務工,推動貧困群眾就地就近轉移就業。二是易地搬遷脫貧一批,堅持“政府引導、群眾自愿”原則,圍繞“建房、搬遷、就業、保障、配套、退出”六個關鍵環節,積極實施移民搬遷安置工程。對“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生活在山區、生態脆弱地區貧困人口,實施扶貧生態移民,做到搬得出、留得住、能就業、有保障。三是生態補償脫貧一批,加大貧困地區生態保護修復力度,增加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擴大政策實施范圍,讓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就地轉成護林員等生態保護人員。四是發展教育脫貧一批,治貧先治愚,扶貧先扶智,國家教育經費繼續向貧困地區傾斜、向基礎教育傾斜、向職業教育傾斜,幫助貧困地區改善辦學條件,對農村貧困家庭幼兒特別是留守兒童給予特殊關愛。五是社會保障兜底一批,對貧困人口中完全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人,符合農村低保條件的納入低保范圍,符合特困人員供養條件的納入特困人員供養范圍。統籌協調農村扶貧標準和農村低保標準,加大其他形式的社會救助力度。要加強醫療保險制度和醫療救助制度的銜接,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大病保險政策要對貧困人口傾斜,努力減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
積極開展專項扶貧。以呂梁、太行兩大連片特困地區為主戰場,按照產業扶持、技能扶持、資本扶持和不斷改善貧困群眾基本生產生活條件“三加一”的工作思路,深入推進特色產業脫貧、易地搬遷扶貧、擴大貧困地區基礎設施覆蓋面、引導勞務輸出脫貧。發展特色產業脫貧。充分發揮區域特色資源優勢,按照堅持市場導向,以企業產業扶貧開發為抓手,扎實推進企業產業扶貧開發。繼續深入實施百企千村產業扶貧開發工程。堅持以項目為紐帶,圍繞農產品加工、特色農業開發、旅游開發等建設,謀劃設計實施一批規模大、科技含量高、產業優勢獨特、帶動能力強、適合大企業參與的產業扶貧開發好項目、大項目。逐一量化企業產業扶貧開發工程,落實帶動貧困村、貧困戶發展生產和吸納貧困勞動力就業增收任務,推進建立企業與貧困農戶建立利益聯結機制。積極培育貧困地區農民合作組織,提高貧困戶在產業發展中的組織程度。深入推進科技特派員農村科技創業行動,加快現代農業科技在貧困地區的推廣應用。實施易地搬遷扶貧。按照堅持政府引導、發揮市場作用、尊重群眾意愿的思路,扎實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到2020年,實現戶籍人口300人以下、實際居住不到一半的貧困村全部實施移民搬遷。結合新型城鎮化建設,因地制宜創新搬遷模式,落實后續產業支持,引導移民轉產就業、完善社會保障,實現搬遷戶“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對縣城周邊建設移民新區集中安置的搬遷戶和進城入鎮的搬遷戶,實施二、三產業為重點的就業培訓計劃。對城郊或中心鎮配套產業開發建設移民新村、中心村就近安置的搬遷戶,同步落實產業開發措施。逐步提高易地搬遷補助標準,鼓勵支持有條件的市、縣財政增加扶貧搬遷專項資金,多措并舉減輕搬遷群眾負擔。擴大貧困地區基礎設施覆蓋面。按照“因地制宜、突出重點、統籌兼顧、注重實效”的原則,在貧困農村實施以工代賑工程,**改善貧困地區農業生產生活條件,提高貧困農民收入水平。積極實施片區綜合開發、基本農田、農田水利、小流域治理和鄉村道路建設等以工代賑重點項目,增強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加快貧困地區交通、水利、電力和互聯網建設。對連接貧困地區的國家鐵路網、國家高速公路網等重大交通項目建設要加快推動。對貧困地區重大水利工程和中小水利項目要強化建設。對貧困地區水電開發、農田改造升級、光伏發電工程要大力推進。加大“互聯網+扶貧”力度,加快實現貧困村寬帶網全覆蓋,實施電商扶貧工程,促進貧困地區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引導勞務輸出脫貧。加大勞務輸出培訓投入,繼續實施職業技能提升計劃,建立和完善輸出與輸入地勞務對接機制,引導農村貧困人口進入家政、物流、養老等領域就業。對貧困地區農民工返鄉創業給予政策支持。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有序實現市民化。加大職業教育培訓和貧困大學生資助力度,切實擴大教育扶貧受益面,努力做到讓每一個貧困家庭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質量的教育。按照政府主導、部門配合、社會參與的總體要求,采取因地制宜、分類區別對待的方法,繼續實施“雨露計劃”。瞄準建檔立卡的貧困勞動力特別是婦女勞動力,扎實推進千村萬人就業培訓行動計劃,逐步**農村“零就業”家庭,促進貧困地區農民務工收入明顯增長。
全文鏈接:http://zhengce.chinabaogao.com/gonggongfuwu/2016/0Y24P35201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