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院是院里社會里的一片凈土,同時也是傳遞國學文化良好的環境。書院的文化傳承也是具有悠久歷史的,一直以來現存的書院也不斷再為人們傳遞國學而努力著。
書院走向世界起始于明代。正統四年也即朝鮮世宗二十一年,朝鮮李氏王朝君臣借鑒中國宋代的書院制度發展其教育事業,實為書院輸出的重要標志。
書院是中國士人的文化組織,唐宋以來,它為中國的教育、學術、藏書、出版、建筑等文化事業的發展,對民俗風情的培植、思維習慣及倫常概念的養成等都做出過重大貢獻。而隨著中國文化的向外傳播,書院制度也被移植到國外,為傳播中華文明,并促進這一文明與當地文化的結合,進而推進世界文明的向前發展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中國書院制度向域外輸出的起始時間,尚難斷定。以今日疆界而論,唐代所轄有今朝鮮、俄羅斯、蒙古、哈薩克、吉爾吉斯、塔吉克、越南等國部分領地;元代所轄有朝、俄、蒙及錫金、不丹、緬甸、泰國等國部分地區,明代有俄、錫、不、緬等國部分地區。永樂五年至宣德二年曾收安南入版國,置交趾布政司;清代所轄曾有俄、蒙、哈、吉
、塔、緬部分地區,因為這部分地區處于當時中央政權的**之下,皆有可能和內地一樣一體推行書院制度。
我在儒鴻書院學習的過程中,深深體會到要學習國學需要的是一個良好的環境氛圍,國學是一種需要環境襯托的課程,也是一種需要靜心去體會的文化。有人說沒有書院的國學,就不是真正的國學,我想也是有跡可尋的。書院就是傳遞文化的**途徑。
來自不同地域、不同年紀的學生們在這里學習、競賽、娛樂、生活。書院有自己的通識教育學分,書院經常舉辦各種各樣的活動,有的是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素質,做好充分的準備面對社會,比如面試工作坊、寫作培訓班、社交禮儀講座;有的邀請各界名人來學校演講,讓學員們更好的了解外面的世界。在校慶或者院慶的日子,一般都有慶祝活動,學生們積極參與策劃籌備,學校、學院的凝聚力和學生們的自豪感在此時最能得到體現。書院為學生營造了一個小型的學習生活環境,增強了學生間的交往,有利于形成集體合作的氛圍,對學生的性格養成、學術興趣、價值取向等會產生積極影響。
資訊來源:
儒鴻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