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后市場服務渠道模式一直較為傳統,沿著“廠商-經銷商-批發商-單店-消費者”的環節,消費者為此支付了太多額外費用。
雖有“廠商-合作加盟店”模式的應用,然而在產品為上、銷售為上的大背景下,這一模式并沒有使終端店淤積的大量問題發生根本性的改變。
從本質上講,這是一個利益分配的問題。利益限制不能讓服務落地,尤其是傳統的經銷模式,層層盤剝,沒有任何一方愿意或敢于去承擔諸如技能培訓、營銷治理、團隊建設方面的問題,而往往我們接觸到的終端店面是依靠店老板的一己之力,慢慢摸索,或許能從手工作坊,慢慢變為像樣的幾間門面,但依然面臨多重問題。
大多數店面與消費者建立長期合作關系更多的是依靠人情關系的磨合,而很少一部分才是通過老板的主導而通過標準的服務來打動消費者。到目前為止,這仍舊是一個較為普遍的現象。
總之,上述現象的產生與長期以來行業發展失衡的狀況相聯系。而如今,中國汽車服務業龐大的市場在缺乏醞釀之際就已經撲面而來。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推動下,這個市場由青澀被瞬間催熟,盡管其內部構造亟需優化。
所以,直到今天為止,一系列問題仍在不時發揮“作用”,從機制到人員,顯示的是欲速則不達的無奈狀況。雖然,業內有識之士已經站出來在做這方面的工作,并且通過行業協會等組織去推動這一發展進程,但遺留問題淤積太多,仍舊缺少**的力量和模式。
盡管每一次行業法規呼之欲出,但往往又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而不得不推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