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混凝土結構裂縫類型
實際上,鋼筋混凝土結構裂縫的成因復雜而繁多,甚至多種因素互相影響,但每一條裂縫均有其產生的一種或幾種原因,其中最常見的是混凝土早期裂縫,混凝土早期裂縫有以下幾種:
1、溫度應力裂縫
此類裂縫產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混凝土澆筑后,聚積在內部的水泥水化熱不易散發,造成混凝土的內部溫度升高,而混凝土表面散熱較快,這樣形成較大的內外溫差,使混凝土內部產生壓應力,表面產生拉應力。如果在混凝土表面附近存在較大的溫度梯度,就會引起較大的表面拉應力,此時混凝上的齡期很短。抗拉強度很低,如果溫差產生的表面拉應力,超過此時的混凝土極限抗拉強度,就會在混凝土表面產生表面裂縫。
2、 塑性沉降裂縫
此類裂縫產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混凝土骨料沉降時受到阻礙(如鋼筋、模板)而產生的。這種裂縫大多出現在混凝土澆注后0.5小時至3 小時之間, 混凝土尚處在塑性狀態。混凝土表面消失水光時立即產生,沿著梁及板上面鋼筋的走向出現,主要是混凝土塌落度大、沉陷過高所致。另外在施工過程中如果模板綁扎的不好、模板沉陷、移動時也會出現此類裂縫。
3、 塑性收縮裂縫
此類裂縫產生的主要原因是混凝土澆筑后,在塑性狀態時表面水分蒸發過快造成的。這類裂縫多在表面出現,產生的原因主要是混凝土澆注后3-4小時左右表面沒有被覆蓋。特別是平板結構在炎熱或大風天氣混凝土表面水分蒸發過快,或者是基礎、模板吸水過快,以及混凝土本身的水化熱高等原因造成混凝土產生急劇收縮,此時混凝土強度趨近于零,不能抵抗這種變形應力而導致開裂。
二、建筑結構設計中的混凝土裂縫控制的方法
1、 平面布置
設計建筑平面時要保持規則狀態, 防止平面出現異常變化當平面出現凹口時, 則要對凹口處邊緣添設拉梁, 凹口周邊的樓板要增大厚度且添設配筋 對房屋長度的控制要嚴格按照標準進行, 當長度超出標準范圍且超出較小時, 可對中部設置收縮后澆帶, 后澆帶之間的距離在 30 m, 位置在梁和樓板的 1 /3 跨處,寬度在900 mm 左右 在房屋長度超出標準范圍且超出較大時,則要添加變形縫, 若建筑物裙房和主樓之間的高差值較大, 則需要對中間部位設置沉降縫或后澆帶, 以此縮小由基礎沉降造成的裂縫。針對外露的相關構件, 在水平長度大于 12 m 后要添加伸縮縫, 間距需小于12 m, 如: 掛板、 欄板、 檐口、 雨篷等。 若房屋長度超過40 m 時, 則需在樓板中部添加后澆帶, 以此降低混凝土收縮應力及溫度影響。
2、 混凝土強度等級的設計
由于高強度等級混凝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可供實際應用的混凝土強度等級也越來越高,這就為設計人員減少結構柱墻的尺寸,增加建筑平面的**使用面積提供了越來越大的空間。但是,隨著混凝土強度等級的提高也使混凝土中水泥的用量大大增加,大量的研究和實驗表明:水泥用量越大,含水量越高,則混凝土收縮變形越大, 這就意味著,混凝土收縮開裂的可能性也越大。
綜上所述 ,建筑結構裂縫問題是建筑工程施工與使用過程中經常出現的一種問題,而且很難進行**根治,為此要想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基本原則。針對導致建筑結構產生裂縫的各種問題進行分析與研究,加強設計階段對建筑結構裂縫問題的防御,同時施工過程中還要充分保障混凝土性質符合建筑施工標準,此外還須對建筑施工工序進行**控制。在建筑物使用過程中針對建筑結構裂縫問題要及時采取**措施加以預防,避免問題愈演愈烈,影響建筑物的正常使用。 |